前言
澳洲的生活成本,
最近两年一直up Up UP
涨,几乎成为了这两年的主题词。
各类支出都增加的背后,
对柴米油盐的体会也截然不同。

那么,对在澳华人来说,
多少的收入才算够呢?
今日澳洲APP的记者根据
年收入$20万的情况,
对不少华人家庭进行了采访。
有人认为“勉强温饱”,
有人则“逍遥快活”。

支出剧增的情况下,
不少西人也不容易,
他们中有人选择“捡垃圾”维持生计……
1
“我俩有一个丢工作,就活不起了”生活“降档”,“这几年有点难”
在悉尼生活近10年的华人柳叶(化名)一家,当下正与高压经济“鏖战”。
她苦笑着告诉今日澳洲App记者,即便目前家庭年收入已接近$20万澳元,生活质量似乎依旧徘徊在“赤贫”边缘。
“谁说这是高收入?现在出门买杯奶茶都要纠结。”

悉尼华人柳叶(图片来源:供图)
柳叶和丈夫均为30多岁的公司职员,去年刚获涨薪。原以为可以“松口气”,却被频密加息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“在统计局的数据里,我们可能跑赢了大多数人,但实际只是勉强温饱。”

她表示,房贷是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。随着还贷金额的增加,生活水平正成反比例快速下降。
夫妻俩3年前在悉尼购入了第一套房产,贷款近百万澳元。
10次涨息后,这个家庭每月还贷金额已涨至近$6000,其中一人的税后收入几乎全部用来还贷,“每加一次都让人筋疲力竭。”

柳叶中午的“简餐”(图片来源:供图)
“我们俩有一个丢工作就活不起了,”她告诉记者,若经济下行的趋势短时间内得不到缓解,可能需要找份兼职来贴补家用,“已经很难在餐厅买到15刀以下的午餐。”
不久前,新州工党上台执政,柳叶寄期望于对经济的改观。
“快关注下民生吧,不带资本来澳洲混的老百姓真的不好过。”

澳联储本周二宣布暂停加息,柳叶得知消息后叹了口气,“至少能喘息几天了。”
对于墨尔本华人森先生一家而言,$20万的家庭年收入,是一个“不多不少”的状态。
“平凡的小日子我们能接受,但这几年开始有点难了。”

墨尔本超市物价(图片来源:供图)
这个三口之家从广州移居墨市已有7年,经营着一家小型培训学校,夫妇俩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感到知足。
森先生认为,房贷压力较小是他们尚能“躺平”的关键。
在此轮疯狂加息前,夫妇俩锁定了1.99的低利率,目前按揭还算轻松。

不过,固定利率今年底到期后,他们每月面临超过$6000澳元的房贷付款。
“血压一下就飙上来了,通胀和利率正在变得疯狂。”

(图片来源:澳洲新闻集团)
森先生坦承,自疫情以来物价飞涨后,生活质量已被迫“降档”。
他称,全家已经鲜有在外堂食,转而每顿在家做饭;平日不爱记账的妻子,也开始留意团购群里便宜的果蔬;儿子的兴趣班也由“广撒网”变为“精而简”,他们称这是涨息带来的“后遗症”。
“花在买菜上的费用每月1000刀,去趟Costco没有500刀出不来,这些花费好像不知不觉就翻倍了。”

Costco购物(图片来源:供图)
他们告诉记者,因经济形势低迷,暂时打消了购买第二处房产的想法。即便如此,他们仍很庆幸,目前仍有安稳日子可以过。
“要知足惜福,相比很多人,我们可能已经很幸运了。”
2
“哪里都是活着,图个心富”,“生活成本确实在涨,不知道佛系生活还能持续多久。”
与上述两位不同,阿德莱德华人Eric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坦然一笑,直言庆幸当年举家南迁。
年近40的他几年前从悉尼移居南澳,用他的话说,“哪里都是活着,图个心富。”
如今看来,当年的这个决定甚有远见。

阿德莱德(图片来源:供图)
一人承担家庭经济收入的Eric说,$20万+的年薪目前足以让四口之家,在南澳活得轻松自在。
“几年前几十万买的house,贷款还剩不多,我们还买了第二处投资房,悠然自得。”

Eric称,由于城市差异,他在南澳提前实现了财务自由,频繁加息几乎未对他产生影响。
此外,夫妻二人还将两个孩子送到了私校读书,每年总计低至7000澳元的学费,完全在家庭可承受范围内。
Eric儿子在私校就读(图片来源:供图)
他认为,如果全家生活在悉尼或墨尔本这类大城市,或许要再拼搏10年、20年,方能达到现在的“逍遥”状态。
“后来出差回去过悉尼,一切都太贵、太快了。”
Eric表示,适应了“乡村生活”的他,已无法接受悉尼疯涨的房价和物价,CBD拥挤的人流于他而言如“洪流”,再不想踏入。

悉尼CBD街头(图片来源:供图)
夫妻俩一致感慨,年薪只是一个数字,不是评价生活幸福的唯一标准。
“在于心境和决策吧,心不匮乏,就啥都不缺。”
3
物价持续上涨,不少人被迫在垃圾箱内翻找食物
根据Timedoctor,澳洲的平均年薪为$9.08万,柳叶、森先生、Eric这3位华人的收入远远高于这个数字。

但有这么一群人,因为物价上涨,被迫在垃圾箱翻找食物。
一般来说,大型超市会将已经过期或者即将过期的食品处理掉,之后,便有人专门去找这类食物。

39岁的母亲Betty、53岁的Brenden Rikihana就是其中之一。
Betty表示:“过去几年间,一直在为家人翻垃圾桶,每晚都能找到不少吃的。”
她通过这个做法,省下了数千澳元。

Rikihana说,随着生活成本危机的到来,翻找垃圾箱的队伍不断壮大。
迫于生计,翻找垃圾桶是无奈之举,但出于对安全和健康的考虑,建议大家不要去垃圾箱内翻找食物。
如生活遇到困难,可以求助Foodbank等慈善机构,也可申请政府补贴。
年薪$20万,
在澳洲过着不一样的生活,
可能是因为心境,
更多的是因为区域不同,生活成本的差异。
在澳洲年薪多少才够生活?
也因人、因地而异。
生活和生存,也是两个话题。
你的年薪够你生活吗?
欢迎留言讨论。